135-0702-7200
近一時期備受媒體關注的有關有毒“無公害”蔬菜的事件,再一次將人們的視線引向“綠色食品”的安全問題。在某蔬菜生產基地內,國家明令禁止的甲胺磷、氧化樂果等高毒、高殘留農藥仍然在施用,在批發、銷售、檢驗等多個環節里,竟然沒有一個機構能夠發現這些蔬菜的 “公害”實質?這樣的現實令人驚心。為此很多業內人士提出,市場準入體系的不嚴謹,以及監督檢測網絡的不完善,使得“無公害”這個提法的科學性受到挑戰。
“無公害”離百姓餐桌還有距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觀念的加強,綠色食品消費成為時尚,無公害蔬菜等日常生活必需的食品更備受關注。無公害蔬菜是指蔬菜中的農藥殘留、重金屬、硝酸鹽等各種有害物質的含量控制在國標的安全范圍內,人們食用后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危害的蔬菜??梢姛o公害蔬菜,并不是指不使用農藥的蔬菜。
客觀地分析,無公害蔬菜的成本較高且價格居高不下,令普通消費者難以長期承受。蔬菜專家認為,庭院種菜目前農產品基地規模小、分散經營無疑成為無公害蔬菜價高的直接原因。于是,“綠色健康”的概念和不菲的價格,成了不法生產企業急功近利、弄虛作假的動因———利用“無公害”概念進行炒作,將未經任何檢測的蔬菜任意貼上“無公害”標簽, 以達到促銷目的;或者利用“無公害”基地的金字招牌,把免檢當成牟取暴利的護身符,任意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農藥產品。這些作法的后果必然是使消費者利益受到損害,甚至健康受到威脅。
據農業部農技中心研究員張真和介紹,無公害蔬菜,陽臺種菜設備是要經過有關部門檢測并符合標準后才能被確定的。因此,從生產上要降低蔬菜的“ 公害”,首先要提高農藥的科學水準,生產出既能有效治病又低毒低殘留的“綠色農藥”。此外無公害蔬菜嚴格的標準體系,需要企業化的生產為依托,只有繼續擴大生產規模降低成本,才能從源頭上保障蔬菜“ 無公害”的品質。
政府食品放心工程要提速在“無公害蔬菜”基地生產出有毒蔬菜同時顯露出食品市場準入門檻和監管措施的重要性。按照專業人士分析,各地有關行政管理部門苦于缺乏具體的法律依據,因此對銷售高毒、高殘留農藥很難限制。目前,農業部正在抓緊起草《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加快推進綠色市場認證工作,逐步建立具有保障食品質量安全、符合環 保要求的生產銷售網絡體系。
有關部門也正在不斷加強對食品安全工作的監管力度。今年8月1日,農業部發出了《關于做好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區按規定及時將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結果備案,并定期對認定的無公害農產品產地進行檢查。與此同時,商務部也發布了“食品放心工程”工作方案,全面實行食品市場準入管理,整頓規范食品流通秩序,加強上 市銷售食品衛生質量安全監測。商務部組織起草的《農副產品綠色批發市場標準》和《農副產品綠色零售市場標準》現已由國家標準委審定發布。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屈冬玉表示了對無公害行動的希望:一手抓標準化生產方式和資源配置,一手抓生產型和營銷型龍頭企業,通過他們帶動基地和農戶,同時促進運銷、批發、超市的市場準入、認證和標識管理,從而實現監管對象從基地和農戶到龍頭企業的轉變。
無公害蔬菜生產需要技術支撐據一項調研結果表明,有些農民之所以愿意購買使用一些禁用、限用農藥,原因是其“殺蟲效果好、價格低”。這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低毒、高效而價廉的農藥產品的匱乏。不少專家指出,為徹底解決農藥、化肥等農業生產投入品的問題,政府應在高效低毒農藥開發及其替代品的研究方面加大投資力度,同時應加強對農產品 中農藥殘留等快速檢測技術的研究,特別是農業部與科技部應就“食品關鍵技術研究”課題進行廣泛密切的合作。
不久前由中國農科院等單位與農業部科教司共同啟動了“十五”國家科技攻關重大課題———“中南地區無公害蔬菜生產關鍵技術集成與產業化示范”項目,標志著我國對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及其利用推廣的研究進入更高階段。這項課題主要針對目前蔬菜生產中存在的農藥、氮肥、重金屬污染等問題進行研究,包括品種選育、病蟲害防治、環境質量檢測和產品質量控制等蔬菜生產的全方位生態農業技術。項目完成后,每年可使蔬菜生產經濟效益提高25%~30%;農藥、化肥施用量降低30 %以上,農用化學品殘留降低60%以上。
從某種意義上說,對這類假“無公害蔬菜”的報道促進了無公害行動,勢必要加快其推進步伐,引發了一些探索思路,特別是適應當地資源特點和經濟條件的無公害蔬菜規?;a和產業化經營模式,建立生產布局區域化、服務社會化、過程清潔化、產品無害化、管理企業化、運行市場化和經營產業化的“無公害”基地。這樣的作法或許就是今后無公害行動的發展方向,那時候老百姓的餐桌上才能呈現真正的綠色。
讓“無公害”名副其實
這一段時間,有關有毒“無公害”蔬菜報道敲響了人們的食品安全警鐘。雖然北京等地市場在蔬菜抽檢中還沒有發現農藥殘留超標的情況,農業部也連續發文要求蔬菜產地加強管理,但是我們的心還是感到了不安,對一些問題開始有了新的認識。
首先對“無公害”概念有了新的理解。在不少人心里“無公害”就是不施農藥化肥的意思。實際上,就是在蔬菜生產基地的菜農們也都不相信這種概念,因為他們認為,不打農藥還能正常生長收獲的蔬菜根本就不存在。那種理想化的“無公害蔬菜”是有違客觀事實和科學道理的。我國蔬菜常年種植面積超過2.5億畝,全國年人均蔬菜占有量超過30 0千克。蔬菜病蟲害的發生相當普遍,蔬菜完全拒絕農藥是不現實的。相反由于生產方式的落后及生產技能不適應蔬菜生產發展的要求,蔬菜農藥殘留一直是焦點問題。而農藥殘留有可能危及人畜生命。因此可以說農藥的正確合理施用,是無公害蔬菜技術中的重要環節。無公害蔬菜生產中所使用的農藥應該是高效、低毒、低殘留的,符合安全食用農產品生產投入標準的農藥。即便如此,對于可以使用的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也要嚴格遵循施用濃度(倍數)、一個生長期的最多使用次數及安全間隔期。
其次無公害蔬菜的認定,是要經過有關部門檢測并符合標準后才能被確定。商務部近期重點抓好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蔬菜農藥殘留和畜產品“瘦肉精”污染等定點監測的舉措,就是政府重視“無公害”純潔性的力證。由于我國無公害蔬菜產品生產和銷售尚未有統一的標準,使得一些商家利用“無公害”這一概念進行炒作甚至弄虛作假。這種作法不僅給國家有關部門正在大力推行的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帶來負面影響,也使消費者利益受到損害。因此為確保消費者吃到無公害放心蔬菜,從田頭到餐桌的全過程實施質量管理,建立起有效的監督、檢測網絡,是 “無公害”這一招牌的強力保證。在蔬菜等食品行業也應當效仿其他行業醞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立食品流通企業行業信用標準。同時對上市銷售食品引入安全責任制,有害物超標食品和違規經營者市場退出機制也應盡快落實。這些措施正是符合了消費者安全消費的利益,勢必對 “無公害”的名副其實起到保駕護航作用。
無公害蔬菜因品質和價格的有名無實問題還會在國際市場中失去優勢,這一點也必需引起足夠重視。我國蔬菜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蔬菜產量居世界前列,本來應是我國加入WTO后頗具價格競爭優勢的產業。但國外的綠色壁壘已經影響了我國蔬菜的出口,我們自身還不注重品質的純潔,贏得國際市場豈不又成了一句空談。而當前盡快降低無公害蔬 菜的生產成本以及提高“綠色”含量,還“無公害”以本來面目,才能大大提高我國蔬菜在國內和國外兩大市場的競爭力。